
塔山阻击战:十万大军为何攻不下解放军阵地?邦乾配倍
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,国共两军在塔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。国民党军队调集了近10万兵力,而东北人民解放军仅有8万人防守。尽管国民党军拥有制空权、制海权以及人数优势,却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防线,最终惨败收场。这场战斗究竟为何会以国民党军的失败告终?
国民党军的“人海战术”为何失效?
为了攻下塔山,国民党军不惜下达死命令,甚至派出精锐的“赵子龙师”——独立第95师邦乾配倍,采用密集冲锋战术。然而,在解放军的顽强阻击下,这支精锐部队损失惨重,最终仅剩三个营的兵力。其他参与进攻的国民党部队同样伤亡巨大,却始终无法突破防线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国民党军久攻不下?
展开剩余73%人数优势的假象
表面上看,国民党东进兵团拥有11个师,约10万人,比防守塔山的解放军多出两万。但实际上,这支兵团是由华北、山东临时抽调的7个师,加上锦西、葫芦岛的4个师拼凑而成,缺乏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能力。相比之下,解放军的防御部队久经沙场,战斗经验丰富,配合默契,战斗力远超临时组建的国民党军。
更关键的是,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并未全部投入战斗。塔山阻击战在15日结束,而国民党军的战车部队直到14日晚才抵达葫芦岛,第39军的两个师更是15日才赶到战场。此外邦乾配倍,国民党军还留了两个师防守葫芦岛,实际参战兵力仅有一半左右。因此,国民党军的人数优势并不明显。
制空权与制海权为何未能发挥作用?
尽管国民党军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,但实际作战效果却大打折扣。以海军为例,重庆号巡洋舰的火力本可覆盖塔山阵地,却以“海水太浅”为由拒绝靠近,仅在远处象征性开炮,整场战斗仅发射不到150发炮弹。其他舰艇同样消极作战,未能对解放军造成有效打击。
空军方面,国民党军的飞机从北平和沈阳起飞,由于航程远且缺乏轰炸机,每次空袭时间极短,火力支援十分有限。相比之下,解放军的炮兵火力却异常凶猛——第4纵队配备105毫米榴弹炮、75毫米山炮和野炮,第11纵队也有24门山炮,甚至还有150毫米重型榴弹炮支援。在密集的炮火压制下,国民党军的人海冲锋无异于送死。
指挥官的身份之谜
值得一提的是,国民党东进兵团的指挥官侯镜如身份特殊。他是黄埔一期学员,早年由周恩来介绍加入共产党,曾参与南昌起义,后因与组织失联而进入国民党军队。1949年,他率部起义回归解放军。在塔山阻击战中,他是否暗中影响战局,历史尚无定论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国民党军的失败早已注定——指挥混乱、士气低落、战术僵化,最终在解放军的顽强防守下溃不成军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